目标波动模型
该示例说明了使用目标模型来描述有效散射区域(ESR)中的波动。 该场景由扫描单稳态雷达和SWERLING-2模型描述的EPR目标组成。
1型和2型波动模型的比较
在目标模型1和2中,EPR类型产生于具有近似相等EPR的多个独立小反射器。 总EPR可以随扫描中的每个脉冲(类型2)而变化,或者在由几个脉冲组成的整个扫描中是恒定的(类型1)。 在任何情况下,统计服从具有两个自由度的卡方概率密度函数。
停留时间和雷达扫描
为了简单起见,让我们从旋转雷达开始,其旋转时间为5秒,其对应于72度/秒的旋转或扫描速度。
Trot = 5.0;
scanrate = 360/Trot;
雷达底部辐射方向图的主波束宽度为3.0度。 在目标被主波束照亮的时间期间,雷达脉冲击中目标并被反射回雷达。 目标被照亮的时间段称为扫描时间。 雷达将对目标进行3次扫描。
HPBW = 3.0; # 底部宽度
Tdwell = HPBW/scanrate; # 1次扫描的时间
Nscan = 3; # 扫描次数
停留期间到达目标的脉冲数取决于脉冲重复率(HSI)。 HSI是脉冲重复周期(RPI)的倒数的值。 假设每秒传输5000个脉冲。
prf = 5000.0; # 脉冲跟踪频率
pri = 1/prf; # 脉冲重复周期
每个停留时间的脉冲数为
Np = floor(Int64,Tdwell*prf)
print("脉冲数:△Np")
建立2型波动模型
让我们使用EngeePhased对象使用Swerling-2波动模型创建一个目标。RadarTarget. 要创建Swerling-2模型,请将RadarTarget对象的Model属性设置为**"Swerling1"或"Swerling2"。 这两个选项是等价的。 然后,每次访问对象时,将updatercs**参数设置为true。 这个论点意味着雷达的EPR随着每个脉冲而更新。
将目标模型设置为'Swerling2'。
tgtmodel = "Swerling2"
使用系统对象配置雷达模型
我们将安装一个辐射天线。 假设天线的工作频率为1GHz。
fc = 1e9 # 载波频率
antenna = EngeePhased.IsotropicAntennaElement(BackBaffled=true) # 接收器天线元件对象
radiator = EngeePhased.Radiator(OperatingFrequency=fc,Sensor=antenna) # 散热器
我们将指示静止天线和目标的位置
radarplatform = EngeePhased.Platform(InitialPosition=[0;0;0]) # 雷达运动模型
targetplatform = EngeePhased.Platform(InitialPosition=[2000;0;0]); # 目标移动模型
发射信号为线性频率调制信号。 我们将每个对象调用传输一个脉冲。
waveform = EngeePhased.LinearFMWaveform(PulseWidth=50e-6,
OutputFormat="Pulses",NumPulses=1);
让我们设置发射放大器。
transmitter = EngeePhased.Transmitter(PeakPower=1000.0,Gain=40);
将分发环境设置为可用空间。
channel = EngeePhased.FreeSpace(
OperatingFrequency=fc,
TwoWayPropagation=true
);
我们指出雷达目标应该有一个平均值 RCS=1 м^2 做一个模特 Swerling 类型1或2。
target = EngeePhased.RadarTarget(
MeanRCS=1,
OperatingFrequency=fc,
Model=tgtmodel
);
设置接收天线
collector = EngeePhased.Collector(
OperatingFrequency=1e9,
Sensor=antenna
);
定义用于处理传入信号的一致滤波器。
wav = waveform(); # 调用矩形生成器
mfilter = EngeePhased.MatchedFilter(
Coefficients=getMatchedFilter(waveform) # 匹配滤波器的系数
);
"Swerling2"目标的3次扫描的处理周期
雷达系统模型的运行阶段:
- 辐射信号的产生;
- 发射信号的放大;
- 目标方向的信号的细化;
- 电磁波与目标之间的传播;
- 来自目标的EM波的反射;
- 使用相控阵天线接收EM波
- 对接收信号进行一致滤波的算法的实现
雷达信号幅度的内存分配。
z = zeros(Nscan,Np);
tp = zeros(Nscan,Np);
仅针对第一个扫描脉冲设置值updatercs=true。
for m = 1:Nscan
t0 = (m-1)*Trot;
t = t0;
updatercs = true;
for k = 1:Np
t += pri;
txwav = transmitter(wav);
# 寻找目标和雷达的坐标和速度
xradar,vradar = radarplatform(t);
xtgt,vtgt = targetplatform(t);
# 给定方向的EM波发射
_,ang = rangeangle(xtgt,xradar);
radwav = radiator(txwav,ang);
# EM波从雷达到目标的传播
propwav = channel(radwav,radarplatform.InitialPosition,
targetplatform.InitialPosition,[0;0;0],[0;0;0]);
# 来自目标的EM波的反射
reflwav = target(propwav,updatercs);
# 使用接收天线接收EM波
collwav = collector(reflwav,ang);
# 对传入信号应用一致滤波
y = mfilter(collwav);
z[m,k] = maximum(abs.(y));
tp[m,k] = t;
end
end
绘制脉冲幅度
绘制扫描的脉冲幅度作为时间的函数。
Plots.scatter(tp[:],z[:],lab="")
xlabel!("时间,从")
ylabel!("脉冲幅度")
请注意,脉冲的幅度在单次扫描内变化。
脉冲幅度直方图
我们来构造一个处理后接收信号幅度分布的直方图
Plots.histogram(z[:].*1e3,lab="")
xlabel!("脉冲幅度,mV")
ylabel!("数量")
结论
例中,考虑了雷达系统在检测1个目标时运行的情景,研究了Swerling-2目标波动模型**。